close

 

「人的一生,不是忙著活,就是忙著死」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是牽掛家人、朋友?還是有未完成的願望?又或是單純的畏懼死亡?

-

是的,我們人終究難逃一死,而我們存在的理由是什麼?《誰是被害者》在緊湊的劇情下,不斷丟出引人思考的大哉問,是近期將娛樂度與議題完美融合的最佳典範。

article-5eae9bd58f00c.jpg

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。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,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:《誰是被害者》

maxresdefault.jpg

劇情描述,一名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方毅任,在一起詭異的命案中,發現命案的關鍵證物,竟涉及他失聯的女兒。為了隱瞞警局同事並私下找出真相,他冒險利用鑑識知識,誤導與他搭檔查案的火爆刑警趙承寬,同時與握有重要線索的嗜血記者徐海茵合作調查,方毅任終將發現,能讓真相水落石出的,不是他最擅長的鑑識知識,而是遺失已久深藏未露的情感......

-

我可以很堅定的說,《誰是被害者》是近期將所有元素融合的最完美、最平衡的台劇,全劇的劇情節奏流暢、演員演技精彩、議題探討深入、場景塑造精緻、角色對白精準,題材還包含了懸疑驚悚、警匪追逐、社會寫實、情感交流等等。

5b0be267-fc4e-4603-a122-6a191560ea96.jpg

其實犯罪驚悚類型的影視作品很多,劇中也都可以見到致敬經典作品的痕跡,這些作品大多只要做好以上幾點就可以了,無需面面俱到,但《誰是被害者》運用電視劇篇幅長的優勢,將劇本的潛能發揮到極致,並時時了解如何扣緊觀眾神經。

誰是被害者_張孝全與許瑋甯在劇中組成另類拍檔,兩人背著刑警隊長王識賢秘密追查案情,過程險曝光行蹤-2.jpg

《誰是被害者》外表看起來可能是懸疑推理和犯罪驚悚的作品,但私底下卻是一封對於「社會溫柔的控訴」,全劇除了將真實發生的刑事案件,改編搬上銀幕之外,每一集、每一個角色都探討著不同的主題:前浪不敵後浪的過氣女星、積極爭取大公司勞權的小員工、不被社會性別認同接受的玫瑰少年、出獄後嚮往重新人生的更生人、社福安養院超收病患等等小支線故事,去撐起整個故事的骨架,最後講的都是同一個主題:曾經向社會發出求救訊號,卻無人理會的小人物們。

2a7b3a96221b4c708ff52fe45455785c.jpg

全劇利用鑑識員、記者、刑警、被害者四方角度串連起整個故事線,也讓觀眾了解,在刑事案件中,每一個人、每個環節、每個證物,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記者與警方並非互相對立的,鑑識員同時必須深入的了解被害者,四方是互相牽制影響,且某種程度上互相幫助的。

0415 王識賢(左二)在Netflix《誰是被害者》目睹被害者自焚過程。(圖:Netflix提供).jpg

張孝全飾演的鑑識官方毅任,從頭到腳都是戲,由於劇情設定為亞斯伯格症患者的關係,所以言行和肢體動作都得非常考究,才能讓觀眾信服,我認為張孝全在這繳出了亮眼的成績。而劇情也是透過他的角度,去切入整個故事,方毅任曾經因為埋首工作,而疏遠了家人,導致家庭決裂。所以全劇講述的不只是一位鑑識官,講述的更是一位父親、一位亞斯伯格症患者,從不懂人類情感,到最後學會與人相處,如何學著去愛別人,如何找回愛的感覺。

張孝全為演出鑑識官一角,特別在開拍前親赴鑑識中心拜師學藝,演出令人信服.jpg

全片巧妙利用鑑識官的職位,探討案件背後乏人問津的小細節,鑑識官得查找犯罪現場所有的蛛絲馬跡,運用科學的方法、知識的累積,得到有利證據。但是知識是死的、是材料、是工具,是可以量化的,當我們查遍了知識,終究還是得回歸到人的本體。當今天我們只在意誰是兇手,或是為何查不到兇手的時候,鑑識官最後還是得要回歸「人性」的本質,脫離科學驗證的框架,去「認識被害者」、去「瞭解被害者」,真相才得已水落石出,是全劇有別於以往犯罪驚悚作品的呈現。

d4849895.jpg

許瑋甯飾演的記者徐海茵,看她運用各種妙招與臨機應變的能力取得情資,是劇情的一大亮點。在劇中徐海茵因為童年的創傷,導致她在查案過程中不免心生畏懼,劇中與母親的互動、童年回憶的釋懷與理解,或是在眾人眼中得偽裝堅強,種種經歷與個性,都成功的讓徐海茵的角色更立體。她從原先嗜血追求第一手新聞的衝勁,到了解到有時媒體報導與輿論,不僅對於案情並無幫助,甚至有時加重了案情,最後漸漸軟化的過程。

20200503015859_70.jpg

一篇報導的威力是如此之大,報導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具有渲染力,牽動被害者、加害者、兩者的家屬,甚至警方、民眾。媒體一會兒把人造神,下一秒可能又將人毀滅,記者何時有權力能夠代替警方,向大眾公布案情;又何時可以代表被害者,向社會大眾揭發真相,編導成功運用記者的角色,直指媒體、法治與人民,三方相互牽連的關係,也引領觀眾反思「媒體暴力」所帶來的亂象。

Netflix-OL_img_1040_780.jpg

王識賢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台灣演員,從兩年前角頭續集,就可以見到他演出中濃濃的「本土味」。撇開他這一次「陳奕迅」式的頭髮不談,劇中他的演出不只臉部表情精準到位,每一句台詞都能被他詮釋出獨特的魅力,可惜的是,他在本劇使用的台語量好像有點少,他就是說台語很有味道呀XDDD。

photo.jpg

王識賢飾演的趙承寬,行事風格直來直往,與看重細節的方毅任迥異,原先兩者是看似對立的存在,但是隨著劇情演進,趙承寬在查案過程中頻頻遇到「後台硬」的人刁難,讓觀眾了解到他嫉惡如仇的個性。趙承寬在劇中也有著家庭問題,因為工作而疏遠了家人,這讓他和方毅任多了一層微妙的關係,但是關於他的家庭問題沒有多加著墨讓人覺得可惜。

d4839719.jpg

也是從《角頭2》展露頭角的張再興,從以前到現在都以誇張的表演方式,有點「衝康」的個性與「無奈」的神情,講話時不時用「國罵」輔助,深化了刑警的「本土感」,令人印象深刻;鄭人碩突破性一人分飾兩角,雖然戲份不多,但是兩個角色的個性大不同,能夠完整呈現算是可圈可點。

鄭人碩在《誰是被害者》挑戰一人分飾兩角,展現腹黑演技令人驚豔.jpg

新演員李沐表現機會不多,彷彿完全跟江曉孟融為一體,未來潛力無窮;丁寧飾演過氣的女明星,她從渴望再戰歌壇到最後因為輿論而著魔,強烈的心境對比,丁寧發揮到淋漓盡致;演員黃河,已經不是第一次出演這種跨性別的角色了,很可惜的是,他應該是所有上述提到的演員中,出場時間最少的一位,讓人覺得有點可惜;最後夏靖庭和季芹這一對夫妻演得真是太讓人心疼了。

original.jpg

從海報到片頭一直掛著「特別演出」的林心如,原以為只是來客串小角色,殊不知她在後半段,直接搶走了所有觀影者的目光。林心如反轉以往大家對她甜姐兒的形象,詮釋的角色瘋狂卻又帶點理智,理由能讓觀眾信服,又不至於瘋癲到無可理喻,理智和瘋癲的一線之隔,可謂抓得精準,令我大開眼界。

-

我也看到網路上有不少對於林心如的負評,認為她撐不起角色、認為她講話有點北京腔、認為她大吼讓人出戲、認為她不能說廣東話?從我上一段你應該可以發現,這些負評對我並沒有影響。

20200429180743-4db8ba34bb600eaeba000d74abd97744-desktop.jpg

撐不撐得起角色我覺得見仁見智,在我眼裡林心如,無疑地在劇中帶來了突破性的演出;而我認真上網查找,是真的有印尼籍華僑,是會說粵語的;有無北京腔的部分對我來說沒差;大吼回應刑警的部分,我認為是單純為了理念據理力爭,沒毛病。有些人認為她應該表現更加沉穩,但反過來看,一定又會有人說她「沒有情緒起伏」、「像死魚一樣」之類之類的話語,只能說人各有志啦!

f93562c39ddffe7119cbb57c4ad86071.jpg

「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,好的作家使你看清愚昧,偉大的作家使你看清愚昧的同時看見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深刻的悲憫」當我們看完《誰是被害者》,你會發自內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這麼一群人,他們不理解社會,也不被社會理解,他們可能因為曾經犯錯或是特殊性狀而不被社會包容;也可能因為現實壓力與家庭問題而怨懟社會。

-

「在你活著的時候,沒有人在乎你是誰,當年死了以後,大家就有興趣了。」這是多大的諷刺,當我們想要去瞭解的時候,生命已然逝去。其中最根本的,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是當我們遇到時,總是覺得不重要,選擇漠視、不去關注,甚至成為無形之中的加害者,因為我們覺得那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。

_2020043018365413295.jpg

「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,但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的。」「自殺」其實是一個有點嚴肅的話題,我們旁觀者除了尊重與理解這個選擇之外,與其一昧的說別人的不是,不如探究一切背後的成因又是什麼?故事結果走到選擇自殺之前經歷了什麼,他身邊的人又經歷了什麼,是《誰是被害者》不斷試著想要呈現的地方。

photo (1).jpg

「自殺的人不是因為想不開才去死,是想開了。」當自殺者選擇用終結生命,來換取生命最後綻放的機會,這不僅賦予死亡一個全新的意義,更打開了我們以往對於死亡的既定印象。有些人活在世上比死亡更痛苦,活著得要面對社會的欺壓、霸凌、歧視,還有自我的後悔、不認同、身體缺陷,既然社會都已經放棄他了,那還有什麼好掙扎的呢?或許「肉體會消失,但精神永不消逝。」這句話多少有些屬實。

20200501180131-7c198d39df5ed76c1c3d9bf0bade1599-desktop.jpg

這些做出選擇的角色都正在某種痛苦之中,編劇在訪談中提到:「痛苦可能像絕境,但同時也是一把鑰匙。」痛苦是一把「理解」的鑰匙、一把「原諒」的鑰匙、一把「釋懷」的鑰匙,沒有痛苦,我們可能也無法察覺鑰匙孔在哪,甚至沒辦法用鑰匙打開鎖鏈。

誰是被害者─季芹.jpg

我了解有時候覺得「活在世界上很累」的感覺,我們人生總有那麼幾個轉折點,我們必須面臨選擇、我們必須面對壓力,我們認為只要鼓起勇氣改變就可以解決所有事情,但事實其實沒這麼容易。生命中有很多時刻,你會發覺生命的脆弱,我們非常不擅於面對它,更不擅於接納它,但唯有接納它,才能深刻了解這世上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,什麼是真相。

張孝全演出《誰是被害者》入戲太深,超激動反應嚇壞許瑋甯.jpg

「活下去,想盡辦法活下去。」縱使人的生命是操之在己的,縱使在選擇中沒有所謂的是與非,但我們常常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如果你能接受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,而時間也許會沖淡一切、會改變你的觀點,你曾經認為死亡才能改變一切,但是活著才能讓你看到改變。在黑暗中,只需要一個渺小的微光,你的生命可能就此不同。

50abd3cd-12e9-46e5-ab1f-6686f1dfd49f.jpg

當我們面臨絕境,心中可能都有一株很小很小,隨時可能熄滅的火苗,那株火苗或許是一句話、或許是一首歌、或許是一部電影、或許是一個人,在絕境的人們,我們只需要拉一他們把,只需要給他們一絲活著的希望,只需要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。「活在世界上比選擇死亡更需要勇氣。」活在世上才有機會等到為你在大雨中撐起傘的人;活在世上才有機會浴火重生,等到你的雨過天晴。

AAAABUdlo0ram8HCiTLPG9RydAJgxaqVtJfG5Qtzp0GF0uaDfDahJsSP8Vd-1jddYN3Y71ZCHukaXtv9qOYASqVpRRSsPzpf.jpg

到了最後,本劇或許有了結尾,但是「生命的價值又是誰賦予的?」「誰又可以決定一個生命都消逝?」這幾個辯題仍舊無解。整起事件中,被害者與加害者都可能是你我身旁的人,他們都是受傷的人,他們都渴望被理解,這也是我認為《誰是被害者》處理的最高明的地方。

-

劇情並沒有明確選擇支持哪一方的看法,更沒有直接站在高處批鬥某一方的論點,「生命與死亡」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辯證,無論你站在哪一邊,永遠不要停止去瞭解另一邊,也不要停止探索這個問題的無窮可能性,畢竟「在殘酷的世界裡,每個人都是被害者。」

許瑋甯與張孝全在《誰是被害者》組成超另類破案搭檔,聯手追尋真相.jpg

最近社會動盪不安,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不少負面情緒,我們人生中都會經歷好像過不去的障礙,或許不是死亡就一了百了的,既使自不自殺是自己的選擇,但當我們換個位思考,痛苦是雙面的、是加倍的,留在世上的家人朋友又是怎麼樣的心情與感受呢?死亡後是否真的能得到嚮往的解脫,還是我們為人間遺留了更多的遺憾與痛苦呢?

-

其實有時候面對身邊有類似情況的人,我們不應該一昧的「勸導」或「嘗試導正他的想法」。「你已經活得很好啦!」、「世上還有很多愛你的人啊」等等的話語,在他們眼裡都只是表面之詞,我們更應該作的是設身處地思考他的處境,給他們一點點的疼愛、一些些的陪伴,用實質作為強力的支撐著他們,同時也支撐著自己,才能一步步引領他們走出悲痛。

2020043063288457.jpg

《誰是被害者》聚焦在一群被社會忽略的人們,被害者是一群想放棄的人,同時對照到我們的主角,主角群也是在生命中掙扎生存的人,因為亞斯伯格症所以無法理解人的情感,疏遠了身邊的人;因為童年創傷所以用弱肉強食的工作環境,進而麻痺自己;因為不眠不休的刑警工作,所以無法完成家人的約定。

-

主角們並非完全的聖人,在世上的他們也是被害者,他們也面對著社會的控訴,但他們沒有放棄,他們透過這一連串的事件學著去面對內心的自己,他們依然堅信生命值得被拯救,他們願意付出心力,讓更多被害者的聲音傳達出來。

20200427131249-ad916792cf3a115ea2e7b1d9bccb748b-desktop.jpg

說了這麼多,本劇可能真的是近期「最強台劇」,但是仍然免不了缺點。我想會先點出「節奏」的部分,在前半段因為查案過程所以給足了懸疑感,一起一起案件爆發得措手不及,只是到了後半段事情漸漸明朗後,整個劇情就稍顯慢下來了,變成很多部分只剩角色間在解釋劇情,不然就是在說明背後意涵,雖然加深了不少角色深度,但是節奏和調性有點側重不平衡。

-

另外就是有些對話很明顯是事後用配音錄上去的,我理解有些時候,為了讓整場戲有更棒的情緒表現,或是拍攝當下的聲音擷取不易,會用事後錄上去的方式,奉俊昊導演在《寄生上流》的訪談中,也有提到這項工程有時是必要的,但是台灣作品的老毛病在這又犯了,配音的音量有時過於大聲,也和演員表情、嘴型有些不搭嘎,讓人有些出戲。

77fa293807d3a67518bf9d3336f934a58e97679a.jpg

從十年前《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了》;到近幾年《一把青》、《天黑請閉眼》;兩年前《通靈少女》、《花甲男孩轉大人》、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;去年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、《俗女養成記》到今年《想見你》、《誰是被害者》我們都可以看到台灣連續劇的創作者,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,並且接連繳出不俗的成績單。

-

路途中可能有些作品經歷顛簸,出來遭受惡評,但是,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台灣電視劇漸入佳境,在平均一人只進場看1.9部電影的台灣,電視劇慢慢也變成大家的重要選擇,而有Netflix這種強而有力的製片商、發行商,也讓台灣影視創作者得已盡情揮灑創意,跳脫以往台劇只能是浪漫愛情的形象,讓更多觀眾知道他們的作品。

maxresdefault-拷貝.jpg

在這邊提醒大家,《誰是被害者》在每一集的片尾名單播完後,都還有一小段下集預告和幕後花絮,會與導演、編劇、監製、演員,一起更加深入每一集的細節,同時還有推出原著劇本和幕後訪談的套出,供大家收藏喔!聽說本劇已經續訂了第二季與第三季,也有可能翻拍成電影,從結尾看出來,各個角色和故事線確實還有發展空間,只希望能維持這一季的高標準啊!

-

長篇大論後,我必須坦承,我以前也是在受到外來強勢文化影響的人,不管是美國、韓國等等,經過了這幾年深入影視圈的薰陶後,才發現台灣真的有很多不被大家知道的好作品,相同的有很多優秀的創作者,真的只差在政府沒有資金補助,以及還有最重要的:民眾不看。

d4840469.jpg

我也沒有完全吹捧本劇,我依然有點出不少缺點,在我心中《誰是被害者》確實達到了一個台劇新高度,將娛樂度與議題探討兩者權衡完美。看完後,台劇未來的潛力令我非常興奮,寫了這麼多,只是希望大家多了解台灣創作者的用心,而不是帶著偏見說:台灣的戲劇就是不值得看。

0422 黃河在Netflix《誰是被害者》因性別認同問題被嘲笑。(圖:Netflix提供).jpg

而回歸到電視劇本身,《誰是被害者》不單單只是演員角色塑造完整,技術層面包括光影的變化、運境的調度、場景與道具的仿真,都成功的讓作品質感更上一層樓,令人訝異的是,全片Netflix並沒有出資製作,完全是靠瀚草影視團隊與各界的互相合作,在台灣,這個影視圈如此限縮的小地方,突破重圍,繳出優異的好成績

20200227000154.jpg

全劇透過「平霖市」這個猶如漫畫「高譚市」一般的架空世界,創造一個人際關係冷漠、犯罪行為猖獗的社會。或許全劇不是計畫縝密的高智商犯罪,也不是爾虞我詐的警匪追逐,更不是峰迴路轉的推理辦案,但是卻在探討深刻議題的同時,維持高質量的娛樂性,沒有忽略該傳達的訊息,沒有將議題高高抬起,而後又將它輕輕放下,也沒有用尖銳批評的方式檢討被害者與加害者,反而用最溫柔的語言、最無私的奉獻,讓大家理解其中的寓意。

158859622217747.jpg

在文章的結尾,《誰是被害者》更是將生命議題的深度與廣度,拉到我們現實世界。我們跟著主角經歷八集的旅程後,我們學會了凝視彼此的傷痕,我們學會了看見社會上默默承受壓力的小人物,我們更學會了如何在苦痛中看見他人,也看見自己,並從中得到,彼此拉一把走出來的勇氣。

0504 李沐演出Netflix《誰是被害者》受矚目。(圖:Netflix提供).jpg

(注意:本故事劇情純屬虛構,其中包含自殺等暴力場面,如果您對這個主題感到不安或身心不適,本劇可能不適合您,建議斟酌觀賞並尋求專業協助。)

 

49824824956_e61dedd949_b.jpg

 

如果你想要更關注我:

 

臉書主要頁面(不想錯過任何資訊)

https://m.facebook.com/咖哩聊電影-Curry-Talks-Movies-436683933396976/

IG版面(影評與臉書零時差同步上線)
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urry_talks_movies/

相關邀約歡迎私訊或是透過Email

webberkao9292@gmail.com

 

arrow
arrow

    咖哩聊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